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朽烂红木殿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朽烂红木殿》马汉和他的《海权论》 1/1
无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马汉,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的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海权论》通常是指《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此书于1890年在美国出版,是美的事理论家马汉海权理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海权论》一出版即引起关注,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被誉为是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

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的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

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

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

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

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六是的性质。的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海权论》一书大致内容如下:

(一)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皆告失败後,于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

一八〇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的、丹麦、瑞典及普鲁士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英国必须仰赖波罗的海各国输入橡木、绳索和帆布,所以无法容忍上述诸国参加武装中立,乃派遣波罗的海舰队,以武力来打破拿破仑的武装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战中击败丹麦海军舰队取得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後并进入芬兰湾,打破武装中立的政策。(参阅《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一八〇五年在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国舰队击败法西联合舰队,建立英国海军的无敌霸权。(英国指挥官纳尔逊将军在此役中殉职)注:请参阅《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二)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三)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

1.马汉认为海军的目的在于会战,而最终的目的则为取得制海权以控制海洋,因此舰队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强力的攻击火力,拥有优势的海军,才能控制海洋。

2.拥有广大又富饶的海外殖民地及优良海港,有利于舰队补给、维修,对延伸海军战斗能力有很大助益。马氏认为海权必须能确保自己的交通线安全,并同时能切断敌人的交通线。交通线愈长,则海权所能赐予的利益也就愈大。而交通线的建立,就依赖线上的各个海外基地(殖民地)与海港了。英国在十八世纪在地中海南岸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因此方能封锁法国海岸,拥有地中海制海权;法国拿破仑远征埃及,其目的即欲切断英国经地中海到印度之交通线。

(四)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控制北海与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海峡紧扼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苏伊士运河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衢道,若能掌握这些战略要地,就可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

马汉在《海权论》一书的别强调:但凡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和的政策(包括发展海上实力的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的海洋。还主张美国在太平洋同的列强实行“合作”,以获取利益,并争夺中国市场。

此外马汉对各种海上要点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义:

海峡

海峡是交通枢纽地带,掌握海峡即可控制敌人之海上运输,阻止其海权之发展。如俄罗斯从波罗的海出大西洋之交通线受制于松德海峡;从黑海出地中海又受制于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致使其海权发展自沙俄时期至今仍无法独霸于世。

半岛

半岛伸入海中可享海上交通、运补之利,亦可发挥陆海协同作战之效果。如十九世纪拿破仑时代的西班牙半岛战争,英籍海上运补远优于法军籍陆路运补,致法军在半岛战争中失败(详见《中外战史》第九册第五章)

岛屿

岛屿如获有优势的空权与海权,则可发挥其控制陆权之战略据点价值。如日本、的、菲律宾各自拥有坚强的空权与海权,才使的势力无法向太平洋及印度洋伸展,其战略位置举足轻重。地中海北岸的一系列岛屿亦是以海制陆的战略据点,为世界霸权争夺的对象。

本部作品将在虚拟世界中演绎马汉的《海权论》。

两大帝国,路途遥遥,本是互相敬重,却也难免利益摩擦。一场双方都预留底线的局部战争,一次偶然意外,战火不可控制的极速升级,最终演化为两国的生死对决。在这场洲际国运大战中,奉行《海权论》的新兴国家萨克森温莎帝国光荣胜出。马森帝国则因古板守旧、技术落后、的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原因战败。这个老大帝国从世界头号强国交椅上跌落,也宣告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我们赢了!我们将以上帝的名义改变这个世界!!”——萨克森温莎帝国女王伊莎贝拉

无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