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明传万里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明传万里》第五十三章 府试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明传万里!

赵彦顶着个黑眼圈打开门一看,无奈问道:“李兄,起的这么早,有事么?”

李循见了赵彦衣衫不整、头发蓬乱的样子呵呵一笑,侧身让出其身后之人,说道:“赵贤弟,这位是锦衣卫中所的袁校尉,诸事皆已齐备,愚兄今日便要上路了。”

赵彦打眼看去,那位袁校尉看着不到四十岁,并未穿飞鱼袍,佩绣春刀,反而是头戴绒制小帽,身罩一件玄色道袍,看起来一副平凡样貌,就如同众多普通人一样。

本着能不招惹锦衣卫就不招惹的念头,赵彦立马整束衣装,随后礼数周到的拱手作礼道:“袁校尉,小生赵彦,有礼了。”

那袁校尉方才已听李循说起过赵彦,见状也不自矜,还礼道:“在下锦衣卫校尉袁彬,字文质。赵公子昨日一首《竹石》,一首《真定府》,一夜之间便已传遍大街小巷,在下对于赵公子可是仰慕得紧呐。”

“呵呵,袁校尉过奖了,不过是些诗词小道罢了,登不得大雅之堂。”赵彦心道这正牌锦衣卫看起来也挺好说话的,不知为何会被外界传的那般不堪呢?想必就如那句老话所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吧。

待二人叙话完毕,李循对袁彬道:“袁校尉,你且到楼下稍候片刻,我与赵贤弟说几句话咱们便上路。”

“是,卑下先将李副千户的行李拿下去。”袁彬拱手退下,看样子对李循很是恭敬。

待袁彬走后,李循对赵彦道:“贤弟,锦衣卫的名声你也知道,若非父命难违,愚兄实不愿吃这碗饭,只是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愚兄便不与刘兄几人道别了,贤弟到时看着说吧。另外,在府城中有府衙、县衙,又有亲军上二十二卫之一的神武右卫,以及直属后军都督府的真定卫等衙门,各方势力混杂。你昨日得罪了康长衡那个伪君子,虽有韩知府与祝教授照应,为了以防万一,若是贤弟等人在城中遇到什么难事,不妨去西城锦衣卫驻地,找那里的试百户于存益求助,直接报愚兄的名头即可。”

“多谢李兄。”当初赵彦对李循的防范,如今看来真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不过若是再来一次,赵彦依旧会那么想,知人知面不知心,凡事总要留个后手才行,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说好听点叫单纯,说难听点叫愚蠢。

李循拍了拍赵彦的肩膀,轻笑道:“何须言谢。贤弟保重吧,也不知下次相聚将会是何时了。”

李循走了,早饭时赵彦与刘景等人说起,只说李循的父亲差人来寻他,让他尽快赶往京城,似乎要派他个锦衣卫的差事,之后又半真半假道:“以后再见,或许李兄已然是锦衣卫的将校了。”

几人对这句话也没往心里去,只有埋怨李循走的时候也不说叫醒几人道个别,若非赵彦起夜时‘恰巧’碰到,等天明不见了李循,众人说不定还当他被人绑票了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几天赵彦没敢再出门,而是躲在客栈里看书练字,只因为他现在正站在风口浪尖,不得不避避风头。

当日赵彦等人走后,祝教授见在场的士子们被赵彦的诗镇住,便顺势而为讲了一番圣的道,欲要正一正风气,只说的那些人唯唯诺诺,去也不知听进去了多少。

其后,一首《真定府》,一首《竹石》,这两首诗将赵彦捧到了台上,其名字也被当日参与诗会的人传遍了整个府城,想必府试之后,也会随着众多考生的回归而传遍四方。

所谓人怕出名的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了名之后,这弊端也已然凸显出来。

这几天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或是想与赵彦讨论诗词学问,或是前来打脸与被打脸,弄得他烦不胜烦,却不得不耐着性子一一应酬。

及到最后,实在是被烦得没有办法了,赵彦只得吩咐小二,若是有人来拜访的话一概不见,就说他已经搬走了,然后躲进房里‘闭关的’,如此方才耳根清静了几天。

四月初六这天,府试如期举行。

真定府五州十一县共计千余考生,在五更前齐聚真定试院门口,喧闹嘈杂声犹胜当初县试之时。

真定试院名字叫着好听,实际上就是个大考棚,此处不像深州县试时临时搭建的考棚一样,这是个长期性建筑,乃是历任知府与知县劝捐于民,屡次增建展拓而成。

府试的程序与县试相差无几,不同的是,考生被要求不准带一物入场,笔、墨、特用纸张等都会由考场提供,另外交卷时会糊名。

此番搜检比县试时也要严格不少,考生除了的服脱鞋接受检查外,连脱下来的衣服鞋袜也要被人检查是否有夹层。

入场完毕之后,已是到了辰时初,等韩文穿着朝服,一本正经的说了一番为国取士、报效国家的套话后,赵彦便被小吏领着到了自己的座位处坐好,然后磨墨,等待衙役扛着牌灯展示的。

府试第一场考四书义两道,每道限二百字以上;五经义一道,限三百字以上,三道题共计不得超过八百字。

等衙役扛着牌灯展示的的时候,赵彦扫了一眼之后突然一乐,县试时以为李知州考‘苟日新’之语,结果考的是‘大学之道’,岂料如今阴差阳错,这府试时第一道四书义的题目竟然就是那道‘苟日新’,看来自己运气还真是不错。

为这‘苟日新’,赵彦之前可是费尽了心思才写好了一篇八股文,如今正好拿来用。

第二道四书义的题目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至于五经义的题目,因为赵彦的本经是《易经》,故而题目也摘自其中,是‘《坤》元亨,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赵彦没理这两道题目,而是先将‘苟日新’的八股文端正的抄到了草稿纸上,然后才开始看第二道四书义的题目。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别人称颂,君子引以为恨,说简单点就是怕自己生前死后籍籍无名。

题目既然有了,按照八股文的定义来看,就要先破题,也就是先给文章立下中心思想。

赵彦已然将后世的三观与此时人们的三观融会贯通,看问题的角度要比的人更为全面,在他看来,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一个‘名’字。

所谓人生在世,唯名利二字,为了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离骚》中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惧。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安慰。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桓温这句话则已经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而后世又有多少人在切实实践着?

通读儒家典籍后可知,‘令广誉施于身’,儒家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名,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追求名,是人之常情,不应当指责,但是如果追求的是一时之名,则殊为可恨,所以儒家推崇的是追求千秋万世之名,名留青史是也。

赵彦也不知自己思考了多久,既然思路已经理顺了,那便要开始破题了。

“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这就是代圣人立言。

把这句话做为中心思想后,赵彦继续‘承题’写道:“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洋洋洒洒将文章写完后,赵彦前后过了两遍,觉得颇为满意,便将其与第一篇文章一并抄录到了正卷上。

誊抄完毕后,赵彦舒展了一下腰背,此时正在状态,便继续凝神细思那道五经义的题目。

县试时《易经》的题目是损卦,此次府试则是坤卦,按字面意思解释为:大吉大利,龙在旷野上争斗,血流了遍地。

这句话并未全卦,看起来类似于明中期以后的‘截搭题’,不过只有截,没有搭,对于赵彦来说的话,倒是没有多少难度,略微费了些心思便已写就。

因为第一道四书义文章比别人省了不少时间,等赵彦写完所有文章后,也不过是午时末,桌案上杂役送来的饭食尚还温热。

草草吃了几口难以下咽的饭食后,又喝了几口清水,赵彦将文章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没有疏漏错误之处,便闭目养神,等过了一会儿见有人交卷,随即拉响了身侧的小铃铛。

听到铃音响起,有两名小吏拿着白纸、浆糊与考匣走了过来,确认赵彦是交卷后,便手脚麻利的将卷名糊住,随后将考卷放入了考匣之中。

等了好一会儿才凑够了人数,方始放排出了龙门,的前众人已说好,考完试后无需等待的人,只径自先回客栈即可。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
关闭